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老龄新闻>中国将进入老龄化时代 养老金融已站风口

中国将进入老龄化时代 养老金融已站风口

日期: 2015-11-02 点击次数:1010

来源:人民信息网    作者:    时间:2015-10-31    评论数:0

 
导读:中国即将迎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时代,规模大、速度快、高龄人口多、未富先老等特征的交织将给社会速将带来严峻挑战。怎样通过制度改革引进民间资本来为养老金融添砖加瓦,是值得讨论的。

中国即将迎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时代,规模大、速度快、高龄人口多、未富先老等特征的交织将给社会速将带来严峻挑战。本次会议集中就中国的养老保障资金的可持续问题、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过分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格局,导致中国养老保障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

截止2011年,中国基本养老结余资金、企业年金、新农保资金以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相应积累的养老金资产规模为3.3万亿人民币,而美国超过18万亿美元。OECD国家养老金资产占比GDP比例为72%,而中国仅为7%。

以社会保障计划、雇主养老金计划以及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为主题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在美国18万亿美元的养老金中,个人养老金计划和企业DC型养老金计划占比达到54%。就中国情况看,目前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主要停留在基本养老第一支柱层面。截止2011年,企业年金基金结余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存18.3%,覆盖人数仅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与职工人数5.5%,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则尚未起步。

在过分依靠第一支柱的格局之下,中国的养老保障基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一是覆盖率较低。截止2011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及新农保的人口占适龄人口54%左右,这意味着大约有超过5亿左右的适龄人口尚未纳入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二是缺口与负债导致基本养老保障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逐年加大。财政补贴从2005年651亿迅速增长到2011年2272亿,占基本养老金总收入比例维持在13%-15%的水平。如上海市自1999年以来当期收支持续亏损,2008年在财政补贴91.5亿后,收支比才勉强达到1.06:1,之后财政补贴年年递增。

2011年出台扩面增收的政策后才略有所缓解,财政补贴首次下降。三是替代率下降。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自2000年以来逐年下降,到2011年收入替代率仅为43.28%。考虑到“收入”统计的不完全性与区域的差异性,真实的替代率水平更低。

二、养老资金投资存在较大管制、资产配置方式单一,导致收益率低下

当前基本养老金的结存以存银行和投资政府债券为主,少量中央补贴个人账户做实资金,个别省市则将结余基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作。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结存基金仍未实施市场化投资运营,普遍存在收益率低下的情况。2010年和2011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不到2%,未跑赢3.3%和5.6%的通胀。

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养老金的资产配置呈现多元化局面。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支持了养老基金的发展。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股票债券类型资产配置无法完全避开宏观经济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风险。养老基金被迫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另类投资逐渐被广泛采用。另类投资的比重由1995年5%提升到2011年20%。无论是DC型养老金计划或IRA,在资产配置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除了股票、债券、现金之外的其他类资产的占比均有10%左右提升到了20%以上。CALPERS(美国加州退休雇员养老金)和CALSTR(美国加州退休教师养老金)投资收益对于养老金累积贡献大致在40%-50%左右。

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严重不足,中国的养老服务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养老服务的“9073”原则: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但是,实际上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越来越重大的制约。未来一个时期内,一对夫妇养四个老人的少子化高峰,将与老龄化高峰叠加,全国老年人空巢的比重将达50%以上,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数千万,老年生活照料和失能护理问题,已经成为老年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居家养老因为服务需求的分散化、风险大等特点,对企业难以形成吸引力,缺少专业的服务企业参与。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年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目前护理型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可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另外,中国老龄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瞄准机制”欠缺、政府定位不清的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办养老机构,而服务对象大部分却是健康和经济收入条件较好的老人。积极推进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革与完善,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是下一步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在社会管理方面,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的群体意识、权利观念和参与意愿迅速增强,庞大老年人群的社会管理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可能成为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来源,成为社会发展方面一个新的重点问题。

四、应抓紧推动个人税延等制度改革,健全“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

当前中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已很高,占企业人力成本62%左右(养老28%),企业已经不堪重负,无法通过进一步提高缴费率的方式来提高养老保养金。解决问题的方向在于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在进一步夯实第一支柱的基础上,积极做大做强第二、第三支柱、依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来共同解决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第一支柱——基础养老金,以公平原则进行强制缴费;第二支柱——个人账户养老金,以效率为原则,通过税收政策鼓励、降低加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等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以效率为原则,积极推进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账户的建立。

一是增加养老金规模积累,注重二三支柱的养老金市场培育。1)企业年金当前余额为4820亿元,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6%,未来创新及税优支持政策将进一步撬动规模增长;2)职业年金,预测未来全国范围实施职业年金计划,全覆盖的情况下的首年基金规模可达6000亿元;3)个人税延,预测未来全国范围推行1000元空间税优的情况下基金规模首年可达80亿;4)基本养老金目前余额为23667亿元,近年复合增长率24%,随着扩面等因素规模将继续增长。

二是尽快实现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当前,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2013年监管部门发布《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增加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品种。基本养老金应实现市场化的投资运作。《社会保险法》已经明确:“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广东省已经先试先行委托了1000亿资金投入市场化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市场化投资运营能在很大程度上贡献基金规模积累,缓解缺口矛盾。同时,要实现长期资产与基础设施项目等长期项目的对接。基础设施项目长期稳定的回报与养老金投资的长期性有很好的匹配 。长期、稳定、充足的养老金来源可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展开,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投资于这些项目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风险收益特征与其他类别资产的相关性较低,有利于养老基金分散风险。

五、通过制度改革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当前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多为养老事业而不是养老产业制定,受惠主体大多为养老事业单位(福利性养老院、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营利性养老社区要么不在享受范围内,要么对其是否能享受相关优惠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该项税收减免政策带有随机性,且通常不予减免。包括寿险公司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社区最关心的用地政策、养老主体性质、运营相关水、电、气、能源等使用价格优惠等没有制度安排。

1、用地政策问题。目前并没有养老设施建设用地类属,也无养老用途分类。用地通常局限为公建配套商业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取土地而导致初始投资成本偏高,商业用地导致后期运营成本较高.目前看北京已有试点,期待政策持续有规划落实。2013年2月4日,北京一宗包含养老功能的居住用地以招标方式出让,成为全国率先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破冰之举,期待后续落实。

2、部门协调问题。养老社区项目落地须协调多个政府主管部门,政出多门、手续繁琐。增加了交易成本,损失了投资效率。

3、机构属性问题。当前非营利性组织免征所得税且水电气等有价格优惠,但不能自主定价,也不能分配利润;营利性组织受限少,但无优惠。寿险公司作为商业投资行为成立非营利组织有悖保险资金运营准则,但成立营利性组织则无优惠。

4、税收优惠问题。国家规定养老院等社区服务业免征营业税,但社会资本兴办的养老社区未作界定;商业用地按年征收房产税(按资产原值0.84%)营业税实际操作中减免政策落实有随机性,通常不予减免;房产税进一步了增加运营成本。

要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挑战,做好养老服务,政策安排应进行系统规划,吸引寿险资金这样的体量大、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金进入,保证养老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与保险产品结合,通过社会资本解决中高收入人群养老问题,政府可以使用有限资源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与此同时,每一个入住的老年人就需要0.5-1个服务人员的支持,吸纳大量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物业设施管理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就业人口。

列表标题